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

專訪/排隊美食代購 「卡個位」執行長王耀誠排出商機

▲「卡個位」執行長王耀誠外表斯文、談吐幽默。(圖/王耀誠提供,以下同)
記者黃稜涵/專訪
「要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」一位新創公司執行長的真心告白,「卡個位」公司主打「省下排隊、慢慢生活」,專門代購熱門排隊美食,看似簡單,背後卻藏著無限功夫,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出錯,才能將熱騰騰的美食準時送到顧客面前,高品質高效率的服務態度,讓它僅僅半年就在網路上闖出知名度,更讓人驚訝的是,待人謙和、凡事親力親為、腦筋動得相當快的執行長王耀誠,今年才剛滿26歲
王耀誠畢業於台大法律系、政大國貿所與義大利博科尼大學商學院,頂著高學歷的他要找到高薪工作並不困難,但卻選擇走上創業這條不歸路,「就是個傻子和瘋子」王耀誠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,笑說一年半來沒領過薪水,全部都奉獻給公司了,也沒任何物慾,因為看到東西都會自動換算成廣告預算。


創業起頭難 花一年時間才確定方向
創業初期,王耀誠訂定2個方向「發現」與「預訂」,一開始先以「發現」進行,想法很簡單,就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賣,當時還沒有蝦皮、圈圈等行動店商購物平台,但測試過後發現消費者有個共同的疑惑,就是「現在要幹嘛」,消費者會不清楚下一步該怎麼做,因此改往「預訂」進行,在試營運時期,代買星巴克買一送一活動時,接到大量訂單500杯,也終於讓他確定了方向。
2016年7月「卡個位」正式上線後,首先推出「辦公室午餐代購」,但不如預期的人潮,單量時好時壞很不穩定,直到9月推出「台北必排早餐」,讓卡個位一夕爆紅,訂單接到手軟。王耀誠從午餐代購中觀察到產品選擇過多,反而讓消費者找不到目標,因此早餐只鎖定名店,阜杭豆漿、豐盛號、陳根老茶都是他的頭號目標。
原以為一切準備就緒,沒想到推出早餐的第一天,王耀誠就上了一堂震撼教育。有間公司訂了15份豐盛號早餐,但第一天手忙腳亂,錯估了排隊時間,整整遲到40分鐘,更慘的是,還發生飲料打翻、拿錯產品等失誤,其中一份是大老闆要的素食餐點也沒拿到,趕緊用最快的速度到附近再買一份,這筆單近2000元最後由卡個位買單,這堂震撼教育也讓他秉持一個原則「絕對負責,只要是卡個位的錯就會賠」

▲「卡個位」鎖定名店家推出「台北必排早餐」,讓顧客不出門、不用排、不流汗就能享用排隊美食。
挑戰不可能的任務! 用「信任感」說服名店家合作
「每天都像在打仗,真的很可怕!」光是阜杭豆漿一天就有30張訂單,早餐配送時間是8點到11點,專屬管家要一大早就要去排隊,並在3小時內點餐、取餐、配送完成,王耀誠說每天都在挑戰不可能的任務。他思考著,要如何才能讓這些名店家願意跟他合作,在跟老闆聊天的過程中,他發現這些老闆在意的不是錢,而是穩定的服務流程,需要一起成長,能夠長期合作的夥伴。
「排隊隊伍裡10個裡卡個位就占了6個,店家們應該都會背卡個位的統一編號了」王耀誠說卡個位用最笨但也最直接的方式,讓店家對他們印象深刻,店家從幫忙留食物、先收訂單、成立訂單系統,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後,最後才談到合作,慢慢培養的默契與信任感,讓彼此都非常放心,甚至連簽約都沒有。
其中,讓他最感動的是陳根找茶的老闆,他說老闆看到卡個位的管家們不管日曬雨淋都準時報到,決定要給年輕人一個機會,跟卡個位合作。有排隊的客人看到卡個位直接拿食物就走,就說他也要先打電話來訂,這時老闆跳出來說「我們不接受任何訂單,要訂就去找卡個位」

▲「省下排隊,慢慢生活」王耀誠帶領專屬管家們,要一起改變台灣人愛排隊的文化。
改變「台灣人愛排隊」文化 就從卡個位開始 
對於專屬管家的訓練,王耀誠可說是相當得心應手,身為夜市小孩的他非常理解底層工作的辛苦,而曾擔任元老級uber大使的經驗,使他擁有「圓潤溝通、化解對立」的絕活。「起得來、不吵架、慢下來」是他對管家的三大要求,管家對他而言,不只是兼職人員,而是一起改變世界的夥伴,因此培養出來的管家使命感高、責任心重、應變能力強,甚至驕傲的說「只要是卡個位的專屬管家,都是品質保證」
「當你走進辦公室看到想吃的早餐在桌上,你就會覺得這世界好像有點不一樣」王耀誠強調,卡個位的定位不在「外送」,而是「買時間」,他將時間規模化,讓客人不浪費時間就能吃到想要的食物,也希望透過卡個位,讓每個人能瞭解自己對吃的喜好,不要根本都不知道好不好吃,就一昧跟著排隊,他希望「台灣人熱愛盲從排隊」這種文化能夠被改變。
從發想、成立、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,王耀誠給自己打了75分,他說自己絕對是個好員工、好主管,但還在學習怎麼當一個好老闆,在他的計畫中,卡個位的規模應該比現在高10倍,創業比他想像中的更累、更苦、更艱辛,但靠著一股傻勁和信念撐著,他要和他的偶像邱吉爾一樣「Never give up!」

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

牛醫師賣牛奶 小農鮮乳出頭天

刁曼蓬
Web Only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龔建嘉的名片正面是獸醫師,背面則是印著「小農直送」鮮乳坊的發起人。要做大型動物獸醫師的志向,是他雙重頭銜的起源。
1985年次的龔建嘉,大學、研究所都讀獸醫。記得大三那年,看著同學們皆往貓、狗等伴侶動物(家庭寵物)的獸醫行列跑,反而是一直以來地球上飼養最廣大、最需要獸醫師照顧的大型經濟動物,如豬、牛、馬等被視為冷門。
面對未來的就業取向﹐他反思,要與大多數同學一樣做個城市寵物的獸醫師嗎?多他一個少他一個有什麼差別?

為什麼他要成為牛醫師?

台灣經濟動物以雞、豬為主,就獸醫專業來看﹐多屬群體防疫、實驗治療,很少單體治療。惟單價介於新台幣10萬元的牛隻,會做單體診療、如開刀等,相對有趣;再加上父母家人都屬牛,大三、四﹐龔建嘉把興趣專注在乳牛研究上。
但是台灣現今大型動物獸醫課程相對闕如。在研究所進修時﹐龔建嘉才得知一位從台大退休、但仍然授課的蕭火城老師﹐是獸醫系少數專研大型經濟動物的老師。
他主動拜師求教﹐但遭回拒。因為蕭老師感慨,在教學生涯中看到真正對大型動物產業有興趣﹐且能持之以恆的學生不多;為了不浪費時間﹐遂拒絕所請。
龔建嘉不放棄、再三央求,終得蕭教授首肯﹐跟隨其到農場實習,經常一早6點就出門﹐晚上才收工,出診結束後,再進研究室工作;前後超過兩年。畢業後,成為國內少數未滿30歲、可以獨立出診的大型動物獸醫師(國內大型動物獸醫師只有二、三十位,年齡多在50歲以上)。
就業之初,龔建嘉先在乳牛營養品公司任獸醫師工作,接著至美國康乃爾大學短期乳牛營養學課程進修。回國後,家在台北內湖的龔建嘉,直接到南部牧場,擔任全職獸醫師。他發現台灣現有500個牧場的酪農產業,遭遇許多瓶頸。
龔建嘉與黃老闆 (鮮乳坊提供)

台灣酪農的瓶頸

第一,氣候變遷造成乳牛飼養的困難。原來乳牛怕熱,最適溫度為攝氏15度,隨著氣候變遷,夏季越來越長、動輒攝氏36~7度高溫,牛隻緊迫、影響進食,精神差、泌乳降低、營養不夠、容易罹患代謝性疾病。
第二,人力不足,從業人口老化,現有法規不得申請農業外勞,不論技術(獸醫、營養)、管理(牧場環境、分群等)、基層(擠奶、放草、清洗牛舍)等牧場人力都不敷需要。
第三,產銷與收購機制僵化。長時間來台灣乳品市場為3家大型乳品廠把持,生乳收購價格,由產官學每年議定一次;不管牧場管理、牛奶品質,全按照統一價格,未能反映酪農的真實狀況。對管理良好的牧場而言,努力與付出不成比例,阻礙年輕一輩的投入。就消費者而言,喝到的牛奶,收購來的牛奶是混合處理,並不能確認牧場來源與品質。
龔建嘉思考變革酪農產銷體系,走訪歐洲、日本乳業,發現德、日超市許多琳瑯滿目的獨立品牌。他決定從零售端為酪農建立銷售平台做起。惟囿於乳品網路訂購推不動,以及牧場飼養水準不一,未竟全功。
龔建嘉仍不死心,掉轉從源頭著手,規劃建構一個由獸醫師把關、優良牧場飼養、有身分證的牛奶品牌。
他找到大學時就認識的豐樂牧場合作,「牧場負責人為中生代,技術導向、對其飼養水準很具信心,但是自有品牌發展有其困難。」

牛奶怎麼群眾募資?

當了5年全職獸醫師的龔建嘉,對酪農深入了解與滿腔熱情外,欠缺創業經驗與資源。
就在這當口,1990年次、已有3次創業經驗(協助有機、小農產品銷售網購社會企業)的郭哲佑,他們在頂新發生食安風暴前後,以「單一乳源(牧場)、沒有成分調整、公平交易、獸醫與酪農合作的牛奶」為訴求,用預購牛奶、公開集資。3個月時間,集資新台幣608萬元。
當時目標為新台幣100萬元,在第二個月達到300萬元時,反而壓力大增,開始找夥伴成立公司,思考如何找加工廠、銷售通路等。龔建嘉、郭哲佑、加上一位國中同學林曉灣,3人集資300萬股本,台灣第一家由酪農與獸醫師聯合品牌的「鮮乳坊」成立。
年齡平均不及30歲的創業團隊,人生的字典中沒有退縮、膽怯等字眼。
2015年5月「鮮乳坊」開始運作。在鼓勵青年創業的「時代基金會」的協助下(免費提供籌備地點),說服台農鮮乳廠代為加工,籌建物流、倉儲冷藏,用股本半數購買第一台運送車。
週末假日全員到市場指標的微風廣場超市,進行試飲,並從有機店、藥房、補習班等非傳統通路進軍。7個月的時間,營業額將近3000萬元,反映市場對「獸醫師與酪農結合」的品牌理念的認同。
2016年,持續挺進;龔建嘉把握機會與大眾分享「鮮乳坊」理念;第2家嘉明牧場加入陣營,「鮮乳坊」旗下乳牛達1000頭,每日有7噸供應量,市佔率0.8%。負責業務的業務通路的郭哲佑,也於2016年底打開「全家」小包裝210cc的通路。
目前龔建嘉一個星期有5天在中南部牧場,持續在源頭擔任獸醫師的工作,有兩天的時間北上處理「鮮乳坊」業務,幾乎全年無休,但龔建嘉在公司僅支薪1萬9千元,因為他還有獸醫師的收入。
他們將盈餘回饋給牧場(高於公定收購價20~30%),牧場增加的收益可以用於改善環境,如裝設地墊,風扇,讓牛舍環境改善。其餘盈餘則全部砸在員工教育訓練、大型獸醫師復育計畫。龔建嘉指出,「鮮乳坊」除了商業模式的架構,也是社會企業。
寓言裡賣牛奶的小女孩打翻牛奶最後換來一場空,「鮮乳坊」這群賣牛奶的年輕創業者,沒有空想,持續健全物流和營運系統,小農鮮奶走出新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