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建嘉的名片正面是獸醫師,背面則是印著「小農直送」鮮乳坊的發起人。要做大型動物獸醫師的志向,是他雙重頭銜的起源。
1985年次的龔建嘉,大學、研究所都讀獸醫。記得大三那年,看著同學們皆往貓、狗等伴侶動物(家庭寵物)的獸醫行列跑,反而是一直以來地球上飼養最廣大、最需要獸醫師照顧的大型經濟動物,如豬、牛、馬等被視為冷門。
面對未來的就業取向﹐他反思,要與大多數同學一樣做個城市寵物的獸醫師嗎?多他一個少他一個有什麼差別?
但是台灣現今大型動物獸醫課程相對闕如。在研究所進修時﹐龔建嘉才得知一位從台大退休、但仍然授課的蕭火城老師﹐是獸醫系少數專研大型經濟動物的老師。
他主動拜師求教﹐但遭回拒。因為蕭老師感慨,在教學生涯中看到真正對大型動物產業有興趣﹐且能持之以恆的學生不多;為了不浪費時間﹐遂拒絕所請。
龔建嘉不放棄、再三央求,終得蕭教授首肯﹐跟隨其到農場實習,經常一早6點就出門﹐晚上才收工,出診結束後,再進研究室工作;前後超過兩年。畢業後,成為國內少數未滿30歲、可以獨立出診的大型動物獸醫師(國內大型動物獸醫師只有二、三十位,年齡多在50歲以上)。
就業之初,龔建嘉先在乳牛營養品公司任獸醫師工作,接著至美國康乃爾大學短期乳牛營養學課程進修。回國後,家在台北內湖的龔建嘉,直接到南部牧場,擔任全職獸醫師。他發現台灣現有500個牧場的酪農產業,遭遇許多瓶頸。
龔建嘉與黃老闆 (鮮乳坊提供)
第二,人力不足,從業人口老化,現有法規不得申請農業外勞,不論技術(獸醫、營養)、管理(牧場環境、分群等)、基層(擠奶、放草、清洗牛舍)等牧場人力都不敷需要。
第三,產銷與收購機制僵化。長時間來台灣乳品市場為3家大型乳品廠把持,生乳收購價格,由產官學每年議定一次;不管牧場管理、牛奶品質,全按照統一價格,未能反映酪農的真實狀況。對管理良好的牧場而言,努力與付出不成比例,阻礙年輕一輩的投入。就消費者而言,喝到的牛奶,收購來的牛奶是混合處理,並不能確認牧場來源與品質。
龔建嘉思考變革酪農產銷體系,走訪歐洲、日本乳業,發現德、日超市許多琳瑯滿目的獨立品牌。他決定從零售端為酪農建立銷售平台做起。惟囿於乳品網路訂購推不動,以及牧場飼養水準不一,未竟全功。
龔建嘉仍不死心,掉轉從源頭著手,規劃建構一個由獸醫師把關、優良牧場飼養、有身分證的牛奶品牌。
他找到大學時就認識的豐樂牧場合作,「牧場負責人為中生代,技術導向、對其飼養水準很具信心,但是自有品牌發展有其困難。」
就在這當口,1990年次、已有3次創業經驗(協助有機、小農產品銷售網購社會企業)的郭哲佑,他們在頂新發生食安風暴前後,以「單一乳源(牧場)、沒有成分調整、公平交易、獸醫與酪農合作的牛奶」為訴求,用預購牛奶、公開集資。3個月時間,集資新台幣608萬元。
當時目標為新台幣100萬元,在第二個月達到300萬元時,反而壓力大增,開始找夥伴成立公司,思考如何找加工廠、銷售通路等。龔建嘉、郭哲佑、加上一位國中同學林曉灣,3人集資300萬股本,台灣第一家由酪農與獸醫師聯合品牌的「鮮乳坊」成立。
年齡平均不及30歲的創業團隊,人生的字典中沒有退縮、膽怯等字眼。
2015年5月「鮮乳坊」開始運作。在鼓勵青年創業的「時代基金會」的協助下(免費提供籌備地點),說服台農鮮乳廠代為加工,籌建物流、倉儲冷藏,用股本半數購買第一台運送車。
週末假日全員到市場指標的微風廣場超市,進行試飲,並從有機店、藥房、補習班等非傳統通路進軍。7個月的時間,營業額將近3000萬元,反映市場對「獸醫師與酪農結合」的品牌理念的認同。
2016年,持續挺進;龔建嘉把握機會與大眾分享「鮮乳坊」理念;第2家嘉明牧場加入陣營,「鮮乳坊」旗下乳牛達1000頭,每日有7噸供應量,市佔率0.8%。負責業務的業務通路的郭哲佑,也於2016年底打開「全家」小包裝210cc的通路。
目前龔建嘉一個星期有5天在中南部牧場,持續在源頭擔任獸醫師的工作,有兩天的時間北上處理「鮮乳坊」業務,幾乎全年無休,但龔建嘉在公司僅支薪1萬9千元,因為他還有獸醫師的收入。
他們將盈餘回饋給牧場(高於公定收購價20~30%),牧場增加的收益可以用於改善環境,如裝設地墊,風扇,讓牛舍環境改善。其餘盈餘則全部砸在員工教育訓練、大型獸醫師復育計畫。龔建嘉指出,「鮮乳坊」除了商業模式的架構,也是社會企業。
寓言裡賣牛奶的小女孩打翻牛奶最後換來一場空,「鮮乳坊」這群賣牛奶的年輕創業者,沒有空想,持續健全物流和營運系統,小農鮮奶走出新的路。
面對未來的就業取向﹐他反思,要與大多數同學一樣做個城市寵物的獸醫師嗎?多他一個少他一個有什麼差別?
為什麼他要成為牛醫師?
台灣經濟動物以雞、豬為主,就獸醫專業來看﹐多屬群體防疫、實驗治療,很少單體治療。惟單價介於新台幣10萬元的牛隻,會做單體診療、如開刀等,相對有趣;再加上父母家人都屬牛,大三、四﹐龔建嘉把興趣專注在乳牛研究上。但是台灣現今大型動物獸醫課程相對闕如。在研究所進修時﹐龔建嘉才得知一位從台大退休、但仍然授課的蕭火城老師﹐是獸醫系少數專研大型經濟動物的老師。
他主動拜師求教﹐但遭回拒。因為蕭老師感慨,在教學生涯中看到真正對大型動物產業有興趣﹐且能持之以恆的學生不多;為了不浪費時間﹐遂拒絕所請。
龔建嘉不放棄、再三央求,終得蕭教授首肯﹐跟隨其到農場實習,經常一早6點就出門﹐晚上才收工,出診結束後,再進研究室工作;前後超過兩年。畢業後,成為國內少數未滿30歲、可以獨立出診的大型動物獸醫師(國內大型動物獸醫師只有二、三十位,年齡多在50歲以上)。
就業之初,龔建嘉先在乳牛營養品公司任獸醫師工作,接著至美國康乃爾大學短期乳牛營養學課程進修。回國後,家在台北內湖的龔建嘉,直接到南部牧場,擔任全職獸醫師。他發現台灣現有500個牧場的酪農產業,遭遇許多瓶頸。
龔建嘉與黃老闆 (鮮乳坊提供)
台灣酪農的瓶頸
第一,氣候變遷造成乳牛飼養的困難。原來乳牛怕熱,最適溫度為攝氏15度,隨著氣候變遷,夏季越來越長、動輒攝氏36~7度高溫,牛隻緊迫、影響進食,精神差、泌乳降低、營養不夠、容易罹患代謝性疾病。第二,人力不足,從業人口老化,現有法規不得申請農業外勞,不論技術(獸醫、營養)、管理(牧場環境、分群等)、基層(擠奶、放草、清洗牛舍)等牧場人力都不敷需要。
第三,產銷與收購機制僵化。長時間來台灣乳品市場為3家大型乳品廠把持,生乳收購價格,由產官學每年議定一次;不管牧場管理、牛奶品質,全按照統一價格,未能反映酪農的真實狀況。對管理良好的牧場而言,努力與付出不成比例,阻礙年輕一輩的投入。就消費者而言,喝到的牛奶,收購來的牛奶是混合處理,並不能確認牧場來源與品質。
龔建嘉思考變革酪農產銷體系,走訪歐洲、日本乳業,發現德、日超市許多琳瑯滿目的獨立品牌。他決定從零售端為酪農建立銷售平台做起。惟囿於乳品網路訂購推不動,以及牧場飼養水準不一,未竟全功。
龔建嘉仍不死心,掉轉從源頭著手,規劃建構一個由獸醫師把關、優良牧場飼養、有身分證的牛奶品牌。
他找到大學時就認識的豐樂牧場合作,「牧場負責人為中生代,技術導向、對其飼養水準很具信心,但是自有品牌發展有其困難。」
牛奶怎麼群眾募資?
當了5年全職獸醫師的龔建嘉,對酪農深入了解與滿腔熱情外,欠缺創業經驗與資源。就在這當口,1990年次、已有3次創業經驗(協助有機、小農產品銷售網購社會企業)的郭哲佑,他們在頂新發生食安風暴前後,以「單一乳源(牧場)、沒有成分調整、公平交易、獸醫與酪農合作的牛奶」為訴求,用預購牛奶、公開集資。3個月時間,集資新台幣608萬元。
當時目標為新台幣100萬元,在第二個月達到300萬元時,反而壓力大增,開始找夥伴成立公司,思考如何找加工廠、銷售通路等。龔建嘉、郭哲佑、加上一位國中同學林曉灣,3人集資300萬股本,台灣第一家由酪農與獸醫師聯合品牌的「鮮乳坊」成立。
年齡平均不及30歲的創業團隊,人生的字典中沒有退縮、膽怯等字眼。
2015年5月「鮮乳坊」開始運作。在鼓勵青年創業的「時代基金會」的協助下(免費提供籌備地點),說服台農鮮乳廠代為加工,籌建物流、倉儲冷藏,用股本半數購買第一台運送車。
週末假日全員到市場指標的微風廣場超市,進行試飲,並從有機店、藥房、補習班等非傳統通路進軍。7個月的時間,營業額將近3000萬元,反映市場對「獸醫師與酪農結合」的品牌理念的認同。
2016年,持續挺進;龔建嘉把握機會與大眾分享「鮮乳坊」理念;第2家嘉明牧場加入陣營,「鮮乳坊」旗下乳牛達1000頭,每日有7噸供應量,市佔率0.8%。負責業務的業務通路的郭哲佑,也於2016年底打開「全家」小包裝210cc的通路。
目前龔建嘉一個星期有5天在中南部牧場,持續在源頭擔任獸醫師的工作,有兩天的時間北上處理「鮮乳坊」業務,幾乎全年無休,但龔建嘉在公司僅支薪1萬9千元,因為他還有獸醫師的收入。
他們將盈餘回饋給牧場(高於公定收購價20~30%),牧場增加的收益可以用於改善環境,如裝設地墊,風扇,讓牛舍環境改善。其餘盈餘則全部砸在員工教育訓練、大型獸醫師復育計畫。龔建嘉指出,「鮮乳坊」除了商業模式的架構,也是社會企業。
寓言裡賣牛奶的小女孩打翻牛奶最後換來一場空,「鮮乳坊」這群賣牛奶的年輕創業者,沒有空想,持續健全物流和營運系統,小農鮮奶走出新的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